用我如椽之笔 绘你如诗画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打造“绿色水利”纪实
李军
在黄海之滨、祖国万里海疆的中部,有一个集海、古、神、幽、奇、泉于一身,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地方,她——就是江苏省连云港市。
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西游记文化发祥地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水晶之都……美丽的连云港集诸多名牌于一身,只要你一踏上这片土地,就会陶醉于青山碧水与蓝天白云之间。
“十八大”以来,连云港水利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践行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支撑,秉承大禹之志,弘扬大禹治水之风,努力打造“绿色家园”。
绘制港城水生态的底色
徜徉在港城的7500平方公里大地上,这里,河道纵横交错,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点缀其间,如玉带,如明珠。不管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碧水潺潺,树绿花红,宛若诗意栖居。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为加快推进港城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绿色水利”,连云港市水利人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意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规划设计抓起,首先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思维,系统开展“绿色水利”工程建设。
“近年来,连云港市在大力开展水利建设中,水利人始终以超前的意识,以科学的方法,以为民的情怀,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将绿色发展贯穿在水利规划之中,尊重自然,促进人水和谐,促进水利发展。”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王建平介绍。
如果说,连云港市在“十二五”水利规划中增加了“绿色”,那么,在“十三五”水利规划中,“绿色”则成为该市水利规划中的“底色”和基本色。
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连云港市在“十三五”水利规划中,抬高定位,根据全市大型水利工程骨架基本形成的实际情况,使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突出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整治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从相对封闭的水利价值观念中摆脱出来,从传统的水利发展格局中解放出来,从内部单向的自我小循环中跳跃出来;更加注重“绿色水利”的发展取向,不断丰富水利发展内涵,提升水利发展层次,整合绿色水利发展资源,拓展水利发展领域。
塑造港城水生态绿色底蕴
郁郁苍梧海上山,
蓬莱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
欲弃妻孥守市阛。
……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诗词《次韵陈海州书怀》一文中抒发了对连云港的神往。
而今的连云港,水利人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
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水利人牢固树立“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的发展理念,全面拉开了“点、线、面”水利工程建设的序幕,投资1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新沭河新沂河治理,海堤达标、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水闸塘坝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饮水安全等50余项重点工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连云港市水利“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明显提高,在保证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安全保障。
在连云港市谈水利工程建设,就不能不提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连云港市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成为江苏省的标杆。
近年来,连云港市将高效节水工程作为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切入点,按照集中控制、管道供水、微灌滴灌的模式,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现了高效节水、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目标,目前,全市投入节水灌溉的资金已经超过5亿元,先后实施21期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成节水防渗渠(管)道13375公里,全市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5万亩,连片高效管道节水灌溉面积10余万亩,节水灌溉已成为连云港市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
连云港市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还突破了行业发展的界限。由于节水灌溉的原由,一直以缺水著称的丘陵山区,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的青睐,纷纷前来投资兴建现代农业园区。由连云港金傲来和友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的河西猕猴桃示范园,流转了黑林镇河西、黑林、青河三个行政村共2000多亩土地,项目建成后,可亩产猕猴桃3000斤以上,年总产值可达1.2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以建立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不仅提高土地收益而且可带动当地500多人就业,有效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
同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喷灌、滴灌等灌溉模式和自动化控制手段,提高了水源利用效率,由过去“作物灌溉”变为“灌溉作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85以上,每年可节约用水5000多万方。在生态效益方面,高效节水项目实施后,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大幅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也有所增强,实现农业高效稳产。
而高效节水灌溉仅是连云港市构筑“绿色水利”中的一个个“色块”。近年来,连云港市还以河道绿化为重点,全力构建“绿色风景线”。
一路欢笑一路歌,两边林带恰似彩云飘。
连云港市共有82条省级骨干河道、125条县级河(渠)道,4800多条镇村河(渠)道,近5年来,该市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县乡河道整治,先后投入近10亿元,建成新沂河、新沭河、蔷薇河、通榆运河、鲁兰河、淮沭新河烧香河、善后河等主要河流每侧100-2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一般河道两侧30-50米宽生态防护林带,初步形成了以主干河道为重点,以县乡河道为主体,以沟渠为延伸,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走廊,再现“绿树依依碧水涟”的景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经过几年的“绿色水利”统筹推进,在连云港大地,一大批集防洪保安、水源交换、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工程得以建设,不但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安全系数,更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城市,结合城市创建工作,优先保证生态水源,将水利、绿化、生态等工程综合考虑。在沿海平原,利用岸线、河口、湿地等资源,营造网状绿色水网带,在山区,重点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水上山。在工地,按照水下抓质量、水上抓形象的要求,加强美化、绿化、亮化,展示现代水利的新面貌。在乡村,以村庄河塘疏浚为重点,结合“水美乡村”创建,先后完成15个“水美乡镇”、80个“水美村庄”建设任务。形成碧湖、清渠、绿堤相贯通的水利绿化带、风景线。河水清了,堤岸绿了,环境美了,鸟儿多了,群众乐了,沟沟坎坎披绿,清清河流环绕,勾勒出一幅港城水利绿色发展的优美画卷。
打造港城水文化绿色名片
近年来,连云港市依托丰富的水库资源,积极打造观光、娱乐、休闲、教育等活动区域,成功创建了大圣湖、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新去处。
“我市水系发达、河网交织,水库星罗棋布,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优美的水利环境为水利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连云港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张鹏程介绍:“而为了拓展水利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在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利风景区创建,这了是发展‘绿色水利’的大方向。”
的确,本着“以水为媒,以水兴利”的原则,近年来,连云港市依托水利工程,积极打造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教育等活动区域,规划建设了一批亲水性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水利风景区,构建港城水利旅游发展新格局。其中,该市赣榆、东海交界的石梁河水库海陵湖风景区,景色优美,植被繁茂,拥有南北泄洪闸、大坝、水电站等水利设施,恢弘大气、气势磅礴,是展示水利科技、科普水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圣湖作为连云港城区备用水源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依托自然资源,做足山水文章,与国家5A级景区花果山遥相呼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大圣湖打造成真正的风景区,成为游人观光度假、市民闲暇休息的好去处。
而水利风景区作为全市“水美乡镇”建设的助推器,也在努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我们对水利资源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年来,我们在创建中达成一个共识———把我市水利旅游建得更美,更好地保护水利资源。并且我市水利风景区都是不收费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地方成为宣传水利文化的阵地,让市民更加了解我市水文化。”连云港市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连云港市已建成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大圣湖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宿城水库、云湖等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今年,我市还将以临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为重点,切实打造更加优美的水环境。”连云港市水利局长王建平不无自豪地说。目前,临洪河口湿地保护性开发建设作为连云港市的第一个PPP项目,实施方案历经多次修改和完善,现已编制完成。同时,该市已先期投入资金开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临洪湿地打造成省级生态河湖建设示范点,打造成全省采取PPP模式建设生态河湖的标杆,使临洪河口湿地成为连云港市绿色水利的一张名片。
谱写水利改革创新绿色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水利人加快水利供给侧改革步伐,努力解决一些制约“绿色水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改革创新中突出绿色发展,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主要是做好“水净、水清、水畅”三篇水利供给侧改革文章,推进全市水环境持续向好,实现城乡水利供给侧改革新突破。
以保“水净”满足城乡居民饮用水需求。投资50多亿元建设完成沭新渠送清水工程、蔷薇湖应急水源工程及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城乡饮用水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
以保“水清”满足城乡水景观用水需求。把实施“河长抽”作为水利供给侧改革的又一突破口,创新机制,组建河道保洁队伍,明确河道保洁目标、范围和考核标准,实行河道、岸坡常态保洁,逐步加大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水清面净岸洁”。
以保“水畅”满足城乡水环境安全用水需求。在城区,投资1.5亿元实施“清水进城”工程,改善河道水环境、水景观。投资15亿元实施“洪水出城”工程,解决城市防洪问题。注重生态调水,改善市区河道水质,再现城区河道“小桥流水”景观。在农村,加大河库整治力度,涵养水源,通畅洪水通道,使水利供给侧改革成为城乡水环境安全用水、防洪保安持续向好的重要推手。
“兴水利民没有终点,绿色发展永无止境。下一步连云港水利人将继续弘扬新时期治水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争先创优,充分发挥水利在全市跨越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沿海开发中的先导作用,防灾减灾中的骨干作用,改善生态中的特殊作用,服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以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好的工作要求,保持良好态势,实现持续发展,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打造好‘港城绿色水利’品牌,为营造‘绿色家园’而继续努力奋斗。”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王建平如是。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
展望未来,港城水利人豪情满怀,他们将以“上善若水”的品格,用如椽之笔,在港城山水之间,描绘着一幅恰似水清云淡的如诗画卷;用他们铿锵有力的步伐,奏响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最强音。